2021
2020臺灣文博會年度主題為「Supermicros - 數據廟」,臺灣是一座由微小相信所匯聚的島,相信的起源、共創的結構,人們透過主張共識而行動,產生文化共信的價值。在臺灣多樣性的生態系中,自然、科技、信仰,再再地見證了這股匯聚中的超級力量。它會是一首自由的歌,它是聚集起來的光,齊唱共鳴的一刻,是我們繼續夢想偉大的自信。
2019
承繼百年前鐵道機械動能給現代社會的提示與靈感,由文化部主辦的 2019 臺灣文博會,主題設定 為「Culture On the Move – 文化動動動」, 企圖 讓文化的動能穿透時間與空間的厚度,沿著臺北 舊鐵道線,串起華山 1914 文創園區、松山文創園區、花博公園爭艷館、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、 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園區等產業歷史空間,打造出「文化創新廊帶」,串聯人們對城市發展的想像, 也擾動各時代的空間和集體記憶。 文化是持續不斷的、動態的意義交鋒,而「Move」則是呼籲大家起身探索的號召,一起探勘臺灣 在地人文與原生文化, 並由眾多策展人與藝術家共同呈現臺灣文化的多樣主張,齊聚思考「文化 該如何?」一同「On the move」 。「Culture On the Move」是一場展開的運動,集結眾人的力量共同參與探索,對一切文化的可能 性與想法保持開放, 找尋臺灣在世界文化市場上獨樹一格的魅力,而這場運動也將會一直持續下去-Culture is always on the move!。
2018
身體 / 文化 / 創造力|我們的身體是刺激原創、改變世代的重要渠道
自工業革命興起,博覽會的出現與城市誕生的背景息息相關,社會有強大的需要,去建構或分享人民共同意識,一個具有思考性的文博會, 不再局限於文創商品的單純交易,而是刺激我們習以為常的、對世界的既定認識,透過特定空間和條件的設定,讓身體心靈經過它的時候, 能夠有所啟發。2018年的文博會開創了新的文化概念展區,在今年的策展主軸中,從近年社會上對於設計探討的主旋律「設計如何改善生活」, 更進一步的思考「在文化思考路徑中尋找設計創作的可能」,而「身體」這個重要的議題,成為貫串全場域的重要宣言。展覽從身體的自我性出發, 回到人類基本感官的本質尋找創造力的線索,藉由展區中包覆性的展覽議題,探討從「本體感受」(proprioception),一種內在的感覺能力出發, 反芻出對於原創、美學與文化的重新理解。本體感受提供了身體內裡的「知識」,透過進入身體 / 自然 、身體 / 視覺、身體 / 節奏 、身體 / 工藝、 身體 / 時尚、身體 / 社會等展覽佈局,讓體驗文化回歸官能性的經驗。我們的身體是產生原創能力的重要渠道,在歷經過緊張、探索、好奇的過程後, 開啟感官,才有機會窺視尋常事物中隱藏的真理。身體是百科全書式的感官,只是我們時常關上,試著開始用新的角度與觀點過生活,成為一個更具思考力的現代人。
2017
在過程中創造意義 「在過程中創造意義」,文化是人民面對社會環境與現實的一種策略、動作、實踐與宣言,2017年的臺灣文博會主題館中,策展團隊有別於單純以設計與工業、 工藝產品物件堆疊出符號式的文化象徵,以實際的議題性策展為主軸,透過不同領域的參與對話,提出不同文化路徑的想像,撞擊輻射出對於「美好生活」的光譜, 並藉由世代間討論「文化」在當代臺灣的模樣與投射,將多元思辯的脈絡與立場放入策展的過程與結果中, 『設計』不再只是你認知的設計、『製造』也不再是你想像的製造 ! 如同今年的策展主題「我們在文化裡爆炸」,「我們」代表了觀展者與展覽的參與者,年輕世代的動能、對於改變 (Change)的渴望與創新(Creation)、人民有感的生活、 跨域的合作與創質,不同介面與觸媒,不同路徑與策略,新的能量激發出文化、產業、設計的花火,在有感的真實行動中,成為展。
2016
華世界的世界品味 2016 年的臺灣文博會,以「品東風」的全球在地化風向,詮釋華人優質生活新引力,無縫接軌工「藝」與「文」創的文藝復興運動,我們看見美好的時代就是現在, 從小確幸躍升大確信的經典盛世,華人成為世界的出發中心,積極掌握優勢話語權,為雲行雨施品物流形的華風風華,心任天造出獨一無二的世界臺灣。
2015
品味臺灣文博會,三位展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文創洗禮,讓文化透過不同視角的闡述展演,帶領全球看見華人優質生活!華山文創園區中珍視著品格的源頭, 「源本」從地方工藝到圖像授權,視覺傳達體現文化的質本;松山文創園區藏匿著令人「著迷」的創意設計,是來自對自然的傾慕、對傳統的珍惜、對生活的再創新; 花博爭艷館帶來的「賦流形」是時尚流行的印記,在與時俱進的演化裡,時間的流動代表生活的形式,也是未來分秒競逐的㳘速產業,透過工藝授權、創意設計、 流行時尚多樣性的體驗,示現華人的感質生活型態,展現台灣特有的華流品味,專業的、文化的,創意產業商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