線上策展

價值的追求 眾志喧嘩——互為表裏的文化與政治 

臺灣的民主,尚年輕。 1987 年解嚴,正式揭開臺灣民主化的序章。在這之前,文化界已有各種試探與擾動,帶起討論,思考政治體制與社會限制,驅動一系列政治改革,建立臺灣的民主進程。 街頭上的眾志喧嘩,與多年的寧靜革命,都是我們的追求:是自由、是民主。臺灣的政治雖年輕,帶著這些追求,我們能夠一同前進。

1987年7月15日,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宣佈解除戒嚴。在聯合報的頭版中,更提及這是民主憲政的新頁,將使社會更開放、人民更幸福 來源:聯合報_我民主憲政展開新頁(1987.7.15)

價值的追求 眾志喧嘩——互為表裏的文化與政治 

民主的步伐。1987年解嚴後,臺灣正式步入民主化的篇章。若看向國際,自威權走向民主,從不是易事,它常伴隨激烈衝突,造成遺憾。值得驕傲的是,臺灣以相對寧靜、安穩的腳步,走向民主,完成解嚴、修憲、國會改選、總統直選、首次政黨輪替等重大政治改革。這些努力,來自臺灣人對民主、自由的追求,這些價值的堅持,讓我們能穩步前進。 

從書桌到街頭。回顧許多重要的民主進程,都肇始於文化與藝術界的試探與擾動,促使社會反思,帶起各界討論,甚至走上街頭。百年前,臺灣文化協會推動臺灣議會設置運動,也從文化面引進新知,解放思想,改變生活。

解嚴也從不是在一瞬間完成:從留髮的自由、語言的自由、創作的自由開始累積各種討論與挑戰。 每次上街的集會,每次多元意志的聚集,都象徵著改變的契機。

在138年前的《台灣府城教會公報》,便已在報紙上談論青年教育的重要性 來源:台灣府城教會報(1885.6)P3設立中學
致力於推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《臺灣民報》,也可見對於臺灣青年們在性格、文化上的想望,希望透過文化上的改變,進一步推移政治板塊 來源:對臺灣青年之希望(1923年04月15日)。臺灣民報,第3版。國⽴臺灣歷史博物館近代臺灣報刊資料庫
尚未解嚴前,輿論已開始討論身體自主權,解除髮禁的意義 來源:中國時報_解除髮禁、意義何在 建立學生自主能力、學校責無旁貸(1987.02.18)
野百合學運中,學生集結,要求政府進行改革,這也直接影響臺灣的政治進程 來源:聯合報_憲政風潮 群眾集會 宣稱將無限期延續(1990.3.19)
民主化的進程,也包含總統直選、公民修憲等。人們也開始討論,青年是否擁有參與政治的權利 來源:自由時報_18歲公民權 首次修憲公民複決 (2022.11.26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