線上策展

認同 來自在地,面向國際

認同,從對在地的理解開始,於異同之間,尋找自身與群體的定位。 千畦種子博物館的百樣種子,看見臺灣土地如何擁抱世界;土星工作室採集原土,尋找本土特色如何創作國際;奇美文化基金會扶植在地,從收藏到分享,搭建臺灣與世界的橋樑。 收集臺灣,認識臺灣,以不同的向度,走向世界,連結世界,找到屬於我們,獨一無二的定位與認同。

土星工作室原土計畫,採集土壤後,以不同溫度、比例燒製陶片,從中發現土壤特性,加以運用在陶藝創作上。(土星工作室提供)
奇美文化基金會與奇美博物館,長年關注臺灣藝文公益,以奇美藝術獎、出借收藏名琴,培育臺灣年輕藝術家。也透過引入國際大展,開拓大眾更寬廣的文化視野。(奇美博物館提供)
千畦種子博物館,收藏南臺灣的種子已逾500多種,見證臺灣土地的多元性,以及面向世界的包容力

採集在地、創作國際

土星工作室原土計畫,以臺南為基地,採集全臺各地土壤,進行分析與建檔。再以不同溫度、比例燒製陶片,從中發現土壤特性,展現臺灣土壤的豐富多元。協作計畫透過國內外藝術家參與創作,從環境、文化上發掘在地特色,深化對臺灣的認識。

以土重新認識土地、建立人與環境的連結;製陶承載故事,與世界分享臺灣。

「我們腳踩在濕軟的泥土上, 從接觸的一刻其實就已經在捏塑了。」陶就是土,土也是了解土地的媒介與起點。認識土地的過程,同時也是建立連結,認識生活的過程

原土計畫在採集土壤後,通過過篩、壓輾,將大塊土壤變成細碎砂土,再加水揉捏後就成為原始的陶土。(土星工作室提供)
土星工作室的第一檔協作計畫〈破盆〉,由香港藝術家楊沛鏗 ,用臺南當地的土進行創作,將日常常見的陶盆以裂跡和修補的形式,詮釋不同的破裂,展現陶瓷創作更多的可能性。(土星工作室提供)
〈原土計畫-原土收藏〉集結了原土計畫從2019年在臺南安南區開始,到2024年完成的延伸作品。杯子、碗、盤,或是以隨手捏的形狀、自然的型態出現。土通過燒製的經歷,展現原土計畫真正的樣貌。(土星工作室提供)

搭建臺灣與世界的橋樑

奇美文化基金會關注臺灣藝文公益,以奇美藝術獎,拉拔年輕藝術人才,讓藝術家安心創作,成就多位世界級藝術家。出借收藏百年名琴,讓藏品走出博物館,發揮本色,與臺灣演奏家一起站上國際舞台,與世界共鳴。奇美博物館引入國際大展,讓大眾親身感受美的震撼與感動,開拓更寬廣的文化視野。

無論是本土人才的培育、國際舞台的悠揚琴音,國際大展的美學饗宴,奇美都透過藝術搭建起臺灣與世界的橋樑。

「這個獎不是寄望這些年輕人長大有成就後回饋奇美,最重要是將這一份情傳下去,對社會付出貢獻。」從回饋社會的情出發,透過藝術連結臺灣與世界,也將一顆顆分享的種子種在眾人心中

奇美藝術獎,36年來贊助30歲以下年輕藝術家,已達375人次,累積獎助金逾1.3億臺幣,為臺灣藝術界培育人才。(奇美博物館提供)
奇美共收藏1300多把提琴,悉心修復保養、向大眾展示分享,更出借給臺灣演奏家,累計出借逾5500人次、共250把提琴目前外借中。用名琴幫助臺灣演奏家站上世界舞台,成為與國際交流的橋樑。(奇美博物館提供)
奇美博物館至今已舉辦過3檔國際大展,總計觀展逾50萬人次,將大師級作品跨洋帶到臺灣觀眾眼前,親身感受美的震撼力與感動。(奇美博物館提供)

臺灣土地的多元與包容

千畦種子博物館,收藏南臺灣的種子已逾500多種。因為歷史與地形,大航海時期所帶來的外來植物,多從臺南沙洲上岸。而臺灣多樣的地形與氣候,包容飄洋過海的種子們,從此在這裡安生立命,繁衍後代,成為臺灣的一份子。

從種子看見臺灣土地的多元性,以及面向世界的包容力。

「多元的氣候與地形造就臺灣土地非常高的包容性。」來自遠方的種子,在這裡落地安生,繁衍後代。臺灣的包容性不只包容世界的物種,也造就臺灣文化的多樣獨特

殼斗科是台灣中低海拔闊葉林中最常見的植物,全世界的殼斗科有約800多種,光臺灣原生就有40餘種,占了全球的5%,而臺灣土地面積,僅佔全球的千分之三
高雄市花木棉,原生地在印度,來臺生根已三百多年。不只遍布全臺,具有經濟價值的棉絮,可以煮茶的花乾,更成為常民生活的一部分